——四川成都崇州天府良仓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策划回顾
天府良仓这个项目位于崇州,范围涉及8个乡镇,8万农民,10万余亩基本农田;涵盖崇州优质粮油产业功能区绝大部分区域,而该功能区是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中唯一的优质粮油农业产业功能区,是天府之国千百年的农业根基。这个项目不是常规意义的田园综合体,而是围绕以水稻为核心的一产、二产、三产的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项目的核心是围绕水稻的农业产业振兴,围绕稻文化与在地资源相结合的农商文旅体产业融合振兴。
项目区域水稻种植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规避洪涝,引江分渠,造就了项目区域沃野千里,稻海飘香的稻作传承,曾为秦一统天下,刘备以蜀国三足鼎立提供了坚实的粮草后盾,更以"小亭,有好稻田"传颂至今。水稻成就了崇州及天府之国的历史辉煌。而时至今日,随着日本、泰国、东北等水稻产业的兴旺,四川这样一个水稻主产区却成为外来稻米买方市场,“四川无好米”笼罩在这10万亩稻田上。水稻产业振兴,川米品牌振兴,如何实现这一棵稻的逆袭成为项目核心使命之一。
项目围绕种好一棵稻(水稻种植优化),做精一粒米(水稻精深加工),做旺一个家(稻乡田园生活),最终落实一个梦(乡村振兴大计,美丽乡愁梦想)展开。
首先围绕水稻种植优化,提出通过与高校及社会水稻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科研育种,以优化种子筛选培育;
与农民建立合作模式,通过培训、引导建立职业农民培养科学种植方式,在区域内布局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点建立就地服务体系,建立烘储物流体系等产业路径强化种植环节。
围绕水稻精深加工,品牌推广,提出水稻粗加工,精深科技加工产品体系及水稻周边加工产品体系;
明确建立一套从餐桌到田间的质量可追溯系统以保障产品品质;
在保障品质,拓展渠道的前提下制定“天府好米”品牌推广计划等系列途径,建立水稻产业振兴规划体系,实现这一棵稻的产业逆袭,品牌逆袭。
其次,在水稻产业逆袭的基础上,实现一棵稻的文化逆袭同样重要。水稻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基石,中华文明其本质上是中华稻作文明,是水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北到南的文明交接,使得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至今的鲜活文明。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稻耕农作中建立了法天,法地,法自然,因时制宜的文明法则与生活智慧。水稻不仅是食物,而是深耕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与文明传承。
项目组在稻文化结合在地资源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以稻文化为核心结合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发扬稻作文明,建立米食文化村落,大米品鉴中心,米食文化交流空间等三产融合项目,建立一棵稻到一粒米到一碗饭的米食礼仪与文化感知项目体系,实现在稻乡休闲体验中传播一棵稻蕴含的千年民族情怀与精神,将这一棵稻捧上文化殿堂,食之畏之敬之。
同时结合林盘打造稻乡精致度假空间,稻作研学空间,乡创文化空间,稻作文化艺术传承空间等多样化的稻文化体验体系,打造稻乡多彩田园生活体系,多样化产业体系。从而实现一棵稻的乡村振兴大计,落实美丽乡愁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