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那云温泉度假村,前身是景宁的包山铁矿。铁矿位于洞宫山脉,主要出产优质铁精矿粉,并伴生有铅锌铜硫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直销省内大企业。
“当年景宁人争着要到包山铁矿,因为企业效益好啊。但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留下大大小小6个矿洞,长期的开采、矿区建设和道路设施等,也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就拿原先留下的废料池来说,堆满了矿渣,风一吹,粉尘就起来了。”曾在包山铁矿工作的邢解放回忆道。
翻开档案里的旧照片,邢解放提及的这些场景格外显眼。由于矿山开采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造成地表物质被剥离,植被受损毁,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碎石废渣堆在空地上,生锈的矿车随意地摆放在矿洞边。照片上,荒芜的山头显得灰蒙蒙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山铁矿储量渐趋枯竭,开采难度不断增大,矿山开采引起的矿区山顶地面塌陷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因无力转型,逐渐退出了经济发展舞台。”丽水市生态环境局景宁分局局长刘海华介绍,“2015年停产后,矿山遗留下的断壁残山,和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站在河对岸看,山体裸露,粉尘长期覆盖在树木上,颜色更显暗淡,像是一片疤痕刻在青山上。”
面对包山铁矿废弃矿山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景宁县委、县政府以包山铁矿旧工业废址为再造蓝本,坚守与创新同步,探索矿山修复“开发式治理”模式。
近年来,景宁县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民间投资15亿元,建设了“那云·天空之城”项目。
“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推动矿山修复。一方面,对因矿山活动损毁的土地进行分类,如合理保留矿山遗留的独具风貌的房屋,减少对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刘海华介绍,“同时,结合山水工程建设,引进最新矿山复绿科技以及损毁土地复垦、生态重建技术,重点对项目周边的块状菜地、带状抛荒地实施种植改造、补植提升和灌草护坡等绿化修复。”
在建设过程中,以崖为脉、以洞为基、以水为源,充分发挥矿山特点和区位优势,并将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利用的理念融入每一个建设细节。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结合山水工程五大森林项目建设,制定了修复工程设计方案,修复矿山土地复垦总面积83645平方米,复垦率83.55%。通过植被修复,在周边种植各类苗木近5000株,绿化面积2.8万余平方米。
同时,合理保留矿山遗留的独具风貌的房屋,并就地取材利用现有矿区废石堆场,实现废石回填采空区9731立方米,拆除物回填采空区1000立方米,整平塌陷区场地3000立方米,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在改造过程中,当地借助畲族文化底蕴,深度融合水、崖、洞等自然元素,使矿山环境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走进悬崖上的“梦幻城堡”,原来废弃的铁矿矿区、矿洞以及周边山体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自然修复的同时,植入了各类时尚元素,成功让这座废弃矿山旧貌换新颜。
“这不是希腊爱琴海上的圣多里尼建筑群吗?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慕名前来打卡的年轻游客不由惊叹。游客所说的建筑群,有些是由遗留厂房和办公楼改造而成的,这些在不同高度的纯白色客房,自然地矗立在悬崖上,钢筋水泥与周边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当年的尾矿池,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云海日光浴场和150米超长山间无边泳池。曾经的废弃矿山也变成了集矿洞客房、矿洞音乐厅、矿洞博物馆、矿洞儿童城堡区、矿洞酒窖为一体的沉浸式矿洞景观群,集中展示了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和矿山历史。
立足于丰富的生态底蕴和独有的文化资源,景宁推动矿地资源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转化,以绿色为底慢慢铺就当地的共富之路。
据介绍,项目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达30余万人,仅2023年春节期间就实现营业收入584.9万元,带动景宁县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等多项指标增幅跃居丽水全市第一。不仅如此,项目还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73.1%的员工都是本地年轻人,间接带动周边就业1000余人,帮助更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充分挖掘市场潜能,并对历史遗留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做好指导、协调作用,治理工作明显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探索出了价值转化的新路径。”刘海华表示,“后续我们将探索‘自然生态价值+不动产’抵押融资改革,解决自然生态价值高、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项目的融资难题,为山区和民族地区走好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路径奠定绿色基础,争取早日点‘绿’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