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地理地貌和区域环境,不同的资源禀赋与条件,不同的市场区位与交通区位,不同的地域文化与风土民情,不同的政策支持和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路子。任何案例只可参考借鉴,必须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完全的照猫画虎、邯郸学步一定是失败的。
这几年,各地都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在很多农旅项目中,都能看到集体经济组织的身影。
比如,山西省晋城市,坚持系统谋划、全域推进,唱地方戏、打产业牌、谋特色路,探索实施了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的“十种模式”。
(1)支部领办模式。
鼓励村集体依托可支配的资源、资产、资金,由党组织领办创办土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文旅康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党支部政治引领、合作社产业组织、群众能动作用等要素有效融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或提供集约化服务。
沁水县嘉峰镇18个村党支部全部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社,镇一级整合成立股份制公司,按照农业、服务、文旅三大板块,全镇域统筹规划运营。2021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5000余万元,平均每村278万元,百万元以上的村占到83%。
(2)联建共富模式。
创新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四联并进”模式,探索跨区域创建党建联盟或党建共同体,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阳城县皇城村联合周边郭峪、大桥、史山、沟底4个村,五村一体组建联合党委,充分发挥皇城相府龙头作用,整合优质旅游资源,拓展持续发展空间,一体推动煤炭深加工、旅游、制药、制酒、地产等产业板块集群发展,实现五个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各村集体收入均超200万元。
(3)产业链条模式。
聚焦全市生猪、家禽、肉羊、蜂业、蔬菜、中药材六大特优产业和蚕桑、黄梨、甘薯三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值收益。
晋城市作为全省生猪生产优势区,针对生猪产业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链相对完整的特点,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生猪扩能转型项目,着力打造“饲料加工—核心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实现全市生猪年出栏200万头、综合产值200亿元。
(4)土地盘活模式。
对村集体闲置厂房、土地、基础设施等集体资产,摸清总量,明晰产权,通过承包、转租、拍卖、资产置换等方式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增加村集体收入。
高平市沟北村借势农村“四块地”改革,唤醒明清古宅、旧村窑洞等沉睡资源,创新建设“寻梦小镇”主题乐园,通过“党员群众出房参与、村集体出地管理、社会资本出钱经营”的方式,投资8000余万元,完成旧村房屋修缮、整村夜景装点、3D墙体彩绘、户外拓展基地和向日葵、薰衣草花海景点建设,将一个没落的“空心村”打造成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2021年,“寻梦小镇”综合收入1300余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4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5万元。
(5)能人带动模式。
持续实施“群雁矩阵”工程,健全完善农村干部“选、储、育、管、用”全周期培养机制,大力选拔懂发展善经营、能够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优秀人员到村任职,让干事创业“尖刀力量”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最大增量”。
陵川县营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正科,曾任山西省万森众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21年返村任职后,依托营盘村地处王莽岭核心区的优势,个人筹资620万元,将村闲置宅基地和集体房屋建成高端民宿酒店,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0万元。
(6)服务创收模式。
依托工业园区的企业集聚效应,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组建成立各类服务实体,以劳务承包的方式承接建筑施工、家政服务、企业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等业务,吸纳农民就业并从中获得收益。
沁水县嘉峰镇煤层气抽采企业密集,每年需地方供水45.2万立方米。镇党委统筹指导各村与煤层气勘探公司签署供水协议,按“统一标准、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方式集中供水。以承担全镇30%气井用水的潘河村为例,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按60元/立方米的统一价格向抽采气井供水,20元作为运营成本,发包给供水的村民和小微企业;40元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环境整治、设备维护等,每年可使村集体增收100万元。
(7)文化输出模式。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叫响叫亮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以文化软实力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长。
泽州县司徒村依托“老山西民俗印象基地,新晋城美食旅游地标”文旅品牌影响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进行商业包装,打造“千年铁魂”文化品牌,输出到湖南、江苏等地,策划运营《千年铁魂·湖南人》《千年铁魂·江苏情》等实景剧项目,品牌输出和建设运营收入1.2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500万元。
(8)古堡活化模式。
实施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工程,聚焦沿线15万间明清古建筑、117座古城堡等文旅资源,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古堡活化利用、交通网络提升、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区域新的增长极。
阳城县中庄村利用太行古堡群开发契机,将有1500年历史的布政李府古建筑群整体开发,采取“产权不变、长期租赁”的方式,集中开发明清风格民宿,配套当地传统美食“八八宴”,引领“住古院、品古宴、游古村”新时尚。2021年,布政李府接待游客近5万人,通过门票、餐饮、住宿、停车等收入,村集体增收80万元。
(9)企地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煤炭、煤层气企业周边村的区位、交通和人口优势,聚焦企业产业和生活需求,统筹整合企村资源,找准企地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构建共建共享、利益联结长效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
高平市釜山村将自身发展需求和长平煤矿资金优势高效对接,合作建设以“智慧产业—农耕体验—教育科普”为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园,实施生态采摘、主题公园、水上乐园等项目,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40万元。
(10)特色小镇模式。
突出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和全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市“两张名片”,以“特色小镇”“百村百院”工程为项目支撑,整市选取129个村落和108个明清院落,建设“睡眠”“国学”“爱情”“蜂蜜”“骑行”等68个康养特色小镇,打造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四个系列特色院落,做到“一村一主题、一院一特色”,形成“点线面”结合、全域康养的新型经济业态。
陵川县丈河村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通过校地合作“12大基地”建设,共创智库示范基地,高标准打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法式风情康养小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带动周边8个脱贫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